楊西苑 (Yang, Hsi-Yuan)
職 稱 教授
出生年 1949
最高學歷 美國西北大學博士
專 長 細胞纖維之細微結構及相關之蛋白質研究
E-mail hyhy@ccms.ntu.edu.tw
研究室 生命科學館 705 室
電話 02-23630231 ext.3821
近年研究主題:
細胞纖維之細微結構及相關之蛋白質研究
研究室簡介:細胞與組織之超微結構研究室
  神經系統的發育與受傷反應機制,為現今神經科學研究最重要的範疇。尋找細胞之特有生化標籤,用以標示特殊細胞之變化,為哺乳動物之活體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中間絲蛋白與其附屬蛋白(IF / IFAP)為細胞骨骼中相當特殊的一類,其有細胞種類之專一性,在不同種類的細胞,甚至是同一細胞的不同分化時期,都可能會有不同中間絲蛋白的表現。本實驗室發現一特殊之中間絲附屬蛋白IFAP-70/280kD,並由免疫螢光顯微鏡的研究得知,它在體內的表現只侷限於胚胎時期與出生早期的輻射膠細胞與肌肉母細胞(myoblast)內,而通常於出生後一週後此蛋白質之表達即告停止。然而在神經受傷後,此IFAP-70/280kD會再表現,顯示神經系統為因應受傷,而可能重新取得部分其在胚胎時期的能力。據此,本實驗之研究有下列兩方向:

(一) 大白鼠下丘第二級鷹架(secondary scaffold)之研究

下丘(inferiorcolliculus)位於中腦的背側,是聽覺路徑中一個重要的轉驛核(relay nuclei)。對於大白鼠胎鼠發育的研究亦發現,下丘不同時期生成的神經元也有音頻對應排列的關係。然而相關之研究多著重於生理學方面之探討,對於發育期間下丘之形態變化則甚少研究,而且研究之範圍僅限於出生前之胎鼠下丘,研究之方法亦僅止於光學顯微鏡之探討。尤有甚者,對於下丘所含輻射膠細胞及其衍生的神經膠細胞在發有過程中的分化和分佈,至今尚無相關之報告,有待進一步之探討。

(二) 大白鼠神經受傷之研究

高等動物的CNS如果受傷,無論在解剖上或功能上都無法自發地復原。這些死亡的神經元並不會新生,而且早期組織學的研究發現,受傷的神經軸突雖然會再生,但是卻無法穿過在傷口處形成的gliotic scar。然而在PNS中,受傷的神經軸突卻可以再生。但是神經在CNS中無法再重新連結,並非是因為CNS的神經元和PNS的神經元本質上有所不同。已有研究指出,若將CNS的神經細胞移植到PNS的組織中,來自CNS神經的軸突亦能再生。在這兩種組織所產生的不同結果,是由於其不同的"glial environment"造成。本實驗室利用大白鼠大腦針刺受傷模式及坐骨神經截斷受傷模式,以IFAP-70/280kD之抗體,加上多種不同細胞之生化標籤,藉由免疫螢光組織染色技術來研究神經系統之受傷反應。
代表著作:

近五年著作

開設課程:
205 21700 動物組織學及實驗
205 36300 細胞學
225 U1770 生物電子顯微鏡學
225 U1780 生物電子顯微鏡學實驗
225 M1180 電子顯微鏡學及實驗
225 M1340 細胞與組織之超微結構

首頁 本所簡介 招生辦法 師資陣容 學術研究 教學內容 English